t84549

1996年,山西一村民在打扫寺庙的时候,靠着一个佛像睡着了,当他醒来以后发现佛像

1996年,山西一村民在打扫寺庙的时候,靠着一个佛像睡着了,当他醒来以后发现佛像被他蹭掉一层皮,当他看清里面的时候,顿时吓的他跑回了家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1996年夏天,山西介休绵山上的正果寺正处于修缮期,这座寺庙位于海拔较高的山顶,因年久失修,许多佛像早已斑驳开裂,墙壁上布满灰尘和蛛网,香火也早已稀薄,为了恢复古迹的原貌,当地组织了开发修复项目,其中一位参与清扫和协助工作的村民叫李金锁。 那天正午,阳光从山顶洒落下来,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老木的味道,李金锁一边擦拭佛像,一边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已经出现裂痕的部位,佛像是泥塑的,不耐碰撞,修复组早已反复叮嘱他要轻拿轻放,然而,就在他伸手擦拭一尊坐像头顶尘土时,一块泥皮突然剥落,轻轻地掉在地上。 李金锁本来以为只是普通的表层破损,但下一秒,他看到露出的并不是泥胚或者木胎,而是一段白白的骨头,他的心脏骤然紧缩,整个人愣在原地,那是一段头盖骨的弧线,颜色与泥像截然不同,干枯而清晰,他赶紧停下手中的工作,向开发组报告了这一情况。 很快,消息传到了文物部门,山西省文物局派出了一支考古队,他们带着工具和仪器来到现场,考古队员们小心地对佛像进行处理,一层层剥离外壳,结果不仅证实了李金锁的发现,还揭开了更大的秘密,在正果寺及其周边的几处寺庙中,例如云峰寺、抱腹寺等,陆续发现了十五尊类似的佛像,每一尊佛像里面都包裹着一具盘坐的遗骸,外层由麻布、朱砂、松香等材料层层包裹,再以泥土塑形。 这些遗骸并非近代留下,而是经过碳十四检测后,初步断定最早的可追溯至唐代,最晚的则来自明代,几乎每一具遗骸都保存完整,骨骼姿势稳定,神情庄严,仿佛仍在静坐修行,考古人员判断,这些佛像并非普通遗体雕像,而是佛教中极为罕见的“肉身佛”。 所谓肉身佛,是指修行僧人通过特殊的方式在圆寂后将真身保存下来,以供信众供奉,在佛教传统中,这是一种极高的修行境界,根据历史资料和后续研究,肉身佛的形成过程十分严苛,高僧们在圆寂前的几个月甚至几年内,会逐步减少食物摄入,进入“木食”阶段,只吃一些坚果和草药,慢慢清除体内杂质,圆寂前几天则完全断食,仅饮含有松脂的水,以进一步防腐。 圆寂之后,弟子们会将遗体放入通风的石室或大缸中,缸内加入草木灰、石灰等可吸湿的材料,有时还会加入香料以驱虫防腐,这一过程被称为“坐缸”,一般持续三年左右,待时间过去,若遗体未腐烂,便认定为修行圆满,随后工匠们会用麻布、朱砂、松香混合物包裹遗体,再用泥土或漆层塑形,最终形成庄严的佛像。 绵山的这些佛像不仅数量众多,而且制作工艺精细,保存状况良好,专家们对其中一些个体进行了CT扫描和DNA提取,发现他们来自不同地区,包括山西、陕西、河北等地,这说明这片山区曾是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。 最具代表性的一具被编号为M7,在其胸腔内发现了一个铜盒,铜盒中藏有一枚刻有“义玄”字样的印章和一页残破的《金刚经》,根据旁边石碑的记载,这尊佛像所包裹的是唐代高僧义玄禅师,他生于贞元三年,圆寂于会昌五年,年逾花甲,这尊佛像的制作时间与记录相符,成为整个发现中最具确证价值的样本。 随着研究的深入,专家们还发现了不同时代在制作工艺上的差异,如唐代遗骸使用的朱砂含量较高,达到40%;宋代则加入了明矾和硝石;至明代,朱砂使用量下降,代之以石灰和草木灰,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技术发展,也可能与当时的材料获取成本有关。 2019年,央视《探索发现》栏目对这一事件进行了专题报道,引起了广泛关注,之后,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展保护性研究,并投资在正果寺附近建设佛教文化展示馆,展馆采用恒温恒湿系统,三具肉身佛被公开展示,其余则存放于山西省博物院,展馆中还通过投影技术演示了肉身佛制作的完整流程,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。 随着消息传出,来自日本、泰国、韩国等国家的佛教团体也陆续前往绵山参访,一位日本学者指出,相较于日本的“即身成佛”传统,中国在唐代就已掌握了成体系的保存技术,时间整整早了四百年,许多来访的僧人和信徒在参观后,在展馆留言簿中表达了震撼与敬意,有人写道,这不仅是历史的奇迹,更是修行者信仰力量的体现。 如今,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,绵山正果寺前的广场都会聚集成千上万的信众,他们在佛像前诵经祈福,香烟缭绕,仿佛与千年之前的修行者产生了某种时空交错的联系,尽管这些肉身佛早已归于尘土,但他们留下的形态与精神,仍在静静地讲述着信仰的重量与历史的深度。 信息来源:全球罕见!山西一寺庙发现15尊肉身佛脚骨清晰可见2017年06月23日07:16:35来源:凤凰佛教综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