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太阳]“这下后悔了吧!”安徽阜阳,一男子因孩子在家不好好写作业,将其带到田里薅草,不料,孩子们没待多久就受不了,热的直呼要回去写作业,可男子却没放他们回去,并告诉他们:吃不了学习上的苦,就要吃生活上的苦! (信息来源:全观新闻——安徽阜阳,孩子们在家不好好写作业,爸爸安排“爱的教育”:顶着高温在地里拔草!) 当孩子面对书本,眼神里流露出的不耐烦和厌倦时,许多家长习惯了苦口婆心的劝说,可有一种方法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渴望回到课桌前,甚至觉得写作业也是一种享受,这似乎更加吸引人。 这并非什么教育奇迹,而是一场发生在田埂上的劳动实践课。它用最原始的汗水,让孩子们认识到学习称得上最快乐的事情。 安徽阜阳,一位父亲眼看自己的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频频走神,他没有对不爱写作业的孩子大声训斥,而是直接把他们从空调房里带到了烈日下的田地里,让他们给家里的地薅草。 起初,孩子们还挺兴奋,以为逃离了作业本就是解放。谁知这股新鲜劲儿在酷热和重复的弯腰劳作中迅速蒸发。没过多久,他们个个满头大汗,衣服湿透,身体的疲惫让他们直喊“受不了”,强烈要求回去写作业。 但是他们的父亲却没有答应他们,反而坚持让他们把田间的草薅完,直到他们完成了之后,父亲才不紧不慢地抛出一句话:“吃不了学习的苦,就要吃生活上的苦。”那一刻,孩子们真正明白,能在凉爽的房间里安安静静地写字,是多么幸福。 这件事引起网友的共鸣。另一位父亲也分享过,他儿子小学三年级时闹着不想上学,他二话不说,直接带儿子下地干活。即使孩子哭闹耍赖,他也坚持要求儿子必须完成自己那份任务。“不上学”这个念头,再也没从孩子口中冒出来过。 也有不少网友怀念起六七十年代的学校,那时劳动课是必修,许多农村小学甚至有自己的试验田,学生们从播种、除草到收割,全程参与。孩子们从小就知道粮食来之不易,也在劳动中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。 这不禁让人反思:今天我们精心呵护的教育环境,是否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们获得这种宝贵人生启示的机会? “不吃学习的苦,就吃生活的苦”,这句话听着简单,背后却是一种朴素而深刻的教育哲学。它试图通过两种不同“苦”的亲身体验,让孩子真切体会到田间劳作的艰辛,他们对学习、劳动和未来人生的认知,自然会变得更加清晰和坚定。 这种“汗水教育”在引导孩子认识学习价值、塑造坚韧品格方面,展现了独特的力量。它让教育不只停留在知识的灌输,更是通过实践,让孩子深刻理解奋斗的意义。 我们或许应该重新审视这种“老办法”的智慧,思考如何将其与现代课堂教育有机结合,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路上,既有知识的武装,也拥有面对挑战的勇气和韧性。